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动态

同学!跟我在课堂里考古吧——

 

 

“大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要在我们西工大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中建设文化遗产研究院这样一个看似很文科的机构呢?”课堂一开始,老师就先向同学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跨越时空的交汇:科技考古前沿概述》的授课现场,这是一场综合素养课程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夏琦兴老师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工大文研院团队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趣事,一张张精美的文物图片串联起遥远的中华历史,一件件凝聚尖端科技的考古装备凸显着科技的魅力。课堂讲授内容有文化底蕴,有科技创新,有家国情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文工理融合在交汇中拓广致远

 

“考古在大多数人心中的普遍认知是绝对的文科领域,很难将理工科与考古融合起来。但事实上,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遗存,自然科学最擅长分析物质,这二者可以完美地有机结合。”夏琦兴老师说,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才能为当今的考古事业注入生命力。

 

科技考古大大提高了传统考古的效率和精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作为一门综合素养类课程,“科技考古前沿概述”巧妙地将文史知识和理工科研究方法融汇在一起,让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都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课程的同时获取新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文化沙龙”第一期非遗文化传承之乌铜走银

课堂上,夏琦兴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地跟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对“文工理融合”的感悟:“我自己是一个工科出身的典型理工男,但是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当中,我想,这就是科技与文化碰撞交融的魅力吧!”

夏琦兴老师

 

发挥“三航”特色

助力考古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以往考古研究难以探讨的问题具有了解决的可能性。那么,究竟有哪些技术能够应用到考古实地研究当中去,在未来,我们西工大的“三航”特色又能在哪些方面为考古领域提供助力呢?夏琦兴老师主要讲了遥感考古和水下考古两个方面。

夏老师讲授《跨越时空的交汇:科技卡箍前沿概述》课程

航天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是现代遥感考古的重要技术载体,这一技术具有敏捷探测、信息丰富、视野开阔的特点,能够执行田野大遗址的考古调查。而水下考古则是基于海洋探测技术和潜水技术的考古活动,在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只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探潜、探测等技术方面的提高还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除了遥感考古和水下考古之外,测年/DNA研究、同位素分析、有机残留物分析等科学技术也极大地促进了考古事业的发展。夏琦兴老师鼓励课堂上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散思维,为科技考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构想。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坚定“四个自信”

除了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夏琦兴老师还积极地引思政入课程,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一件件精美的金银器、瓷器、丝织品展现超高工艺水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一处处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的古代遗迹凝结无数工匠的汗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团结精神。通过课程的讲述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几千年智慧的传承,让他们能够笃定,通过寻古问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作为青年学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任勇担在肩。

《跨越时空的交汇:科技考古前沿概述》通过课程育人,激发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不懈努力。

授课机构简介: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的大学研究机构,列入陕西省文物局直属文博单位管理,面向历史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主要从事文化遗产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传承。

 

转载至:工大思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