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群: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2022年07月21日   作者:   点击:

李群: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深刻阐述了历史文脉与现实道路、文明认同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思接千载、鉴往知来,传递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烈信号。这次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为继往开来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学习领会,要以赓续民族基因血脉的历史逻辑,强化新时代文物工作的主责主业。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各方主体积极履行文物保护责任,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共同营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以厚植中国道路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支撑的理论逻辑,夯实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政治担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可逆转。要以加强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的实践逻辑,提高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能力水平。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推动现代科技融入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密切考古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与其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协同合作,在考古发掘、分析研究、保护修复、防灾减灾、活化利用中,更加系统、广泛、有效运用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更好守护国之珍宝。


从2019年8月敦煌研究院座谈,以石窟寺实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到2020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通过考古和历史研究读懂中国;到2021年6月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透过革命文物读懂中国共产党;到2022年5月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依托文物和文化遗产读懂中华文明;再到2022年7月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不到3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物古迹、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作出“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磅礴动力。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文物工作开拓进取、奋发作为的十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关心重视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国文物系统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物工作发生全局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效。


这是文物工作格局不断拓展的十年,文物保护利用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列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首次写入党的历史决议,“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成为全党意志。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改革任务渐次铺开、积厚成势,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区域重大战略对文物保护利用作出专门部署,《“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文物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这是文物保护意识持续增强的十年,“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觉,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机构编制大幅提增,中央各部门通力协作,联合出台政策文件、联合部署专项行动、联合开展专题活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文物工作渐成惯例,27个省级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省级文物行政力量总体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文物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资源,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理念,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合理有效盘活文物建筑、革命文物、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各类资源,建设“博物馆之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和民间文物收藏队伍稳步壮大,文明守望工程、拯救老屋行动、长城公募计划等成效渐显,特别是大运河保护申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革命旧址修缮等文物保护成果广泛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实际获得中增进对文物保护的理解认同。

这是保护研究力度全面加大的十年,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物资源内涵扩大、总量激增,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省、市县级文保单位数量分别增长115%、58%、88%。文物保护投入加大、成效彰显,中央财政文物保护资金十年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年均稳中有增;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长江三峡文物、西藏重点文物、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孔府档案文物等重大保护工程相继竣工,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取得重要进展,博物馆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考古工作纵深拓展、实现突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实施,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新疆石城子、西藏玛不错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河北太子城、河南双槐树等一批重要遗址在国家重大工程、城乡基本建设考古中被发现和妥善保护,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管理制度织密织牢、从严执行,制定修订实施《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7部法律法规、200余部地方性法规推动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特别是革命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增至36部;“先考古、后出让”在越来越多地方实行,大遗址、文物密集区逐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等文物景区游客承载量从严设定;出台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一揽子政策措施,文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在全国布局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打击文物犯罪、火灾隐患整治、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取得重要成果,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坚决纠正,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这是文物博物馆影响有效扩大的十年,社会关注度、文化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博物馆走向社会舞台中央,全国博物馆数量、年举办展览数量、年参观人次分别增长60%、144%、119%,现有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90%免费开放,77%的区县建有博物馆,500多万件/套藏品数据信息全民共享,博物馆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创意拓展、向云端呈现,不仅成为区域文化地标,更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摸清家底,全国各地公布完成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全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延安革命旧址群、抗战文物、长征文化线路、百年党史文物等重大保护展示工程深入实施,在发展红色旅游、助力老区振兴中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方兴未艾,考古新发现、文物新展览、文博新节目、文创新产品备受大众青睐,圆明园虎鎣、天龙山佛首等“国宝回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生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全民族文化自信不断高涨。中华文物“金名片”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力量,新增8项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开创跨国联合申遗新典范,全长1011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创建8省份25个城市联合保护管理新机制;1700余件/套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多方合作、多措并举、多点收获,成为国际合作新成果;联合考古项目踏足四大洲24个国家,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在周边国家形成网链,举办“大美亚细亚”等500多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共同创建管理“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联合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中华文明丰厚价值、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文物保护利用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年斗转星移、日新月异,牢记不改的,是我们党珍视文化遗产、赓续民族文脉的时代重任,坚守不变的,是广大文物工作者坚守一线、严谨求实的职责担当。


十年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如今,文物工作的思想基础、政策基础、实践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踏上新的百年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物事业要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将文物保护利用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文物工作与时代发展同步同向、为社会进步赋能添彩。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研究阐释,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在城乡建设中依法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持续加大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力度,确保文物安全。在时代变迁中持之以恒加强考古和文物研究,躬耕田野、求真致用,更好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更好传承中华文明。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促进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不断深化拓展文物合理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真正做到文物保护利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传承、管理、利用,以深化改革为驱动,进一步优化文物管理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能效水平。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   赵建兰

校对 :汉唐三三

审核 :   屹   夫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