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年教师杜昱民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顶级期刊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发表文章

2022年08月22日   作者:   点击:

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年教师杜昱民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顶级期刊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发表文章



近日,我校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与装备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崔凯教授、兰州大学谌文武教授等人合作,相关研究成果以“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of scaling off on the sunward side and nightside of earthen sites”为标题发表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顶刊《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DOI:doi.org/10.1016/j.culher.2022.08.008)上, 该期刊为SCI与A&HCI双收录期刊,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二区,IF=3.229,杜昱民助理教授为第一作者,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为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片状剥离是西北地区土遗址发育最为普遍且严重的病害类型,在外界环境与遗址土协同作用下形成由结皮层和疏松层组成特殊而复杂的二元结构,导致土遗址往复渐进式的破坏模式。掌握片状剥离病害机制是土遗址保护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本研究聚焦遗址本体建筑朝向,通过深入分析遗址墙体阴阳面片状剥离的发育差异性,从量化角度揭示了遗址建筑朝向是片状剥离差异性发育演化的重要因素,为土遗址片状剥离病害的加固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本研究遴选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极干旱区、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等15处土遗址,通过现场调查、监测及室内测试等手段获取片状剥离病害发育指标、二元结构土体性质指标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基础数据,利用Fuzzy-AHP量化评估模型定量计算遗址墙体阴阳面片状剥离的发育程度,揭示了墙体阳面片状剥离的整体发育程度更加严重的特征。同时,通过引入差异率指标,确定土遗址阴阳面片状剥离差异性随干旱程度的升高而更加显著的发育规律。

在土遗址片状剥离发育演化过程中,其二元结构存在盐分迁移和不均匀收缩的重要机制,通过构建盐分迁移模型,本研究提出盐分迁移梯度(SMG)以及不均匀收缩率(NSR)等创新性指标用以量化表征片状剥离二元结构的发育机制,并进一步计算反映出遗址墙体阳面的盐分迁移梯度以及不均匀收缩率较大的特点。基于对雨后24h土遗址阴阳面开展温湿度现场监测工作,确定墙体阳面环境的变化幅度大于阴面,导致墙体表面盐分迁移更加剧烈,进一步引起二元结构土体性质的改变,这也是导致片状剥离在土遗址墙体阴阳面差异性发育的本质原因。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