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早期黄金技术与丝路文明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年12月06日   作者:刘艳   点击:

近日,国际著名考古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收录, JCR一区)在线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最新的联合科研成果。该成果题为《文化互动与技术造诣:陕西塔儿坡帝制前期的秦国墓葬出土金饰研究》(Cultural exchange and technical artistry: gold ornaments found in Pre-Imperial Qin tomb at Ta’erpo, Shaanxi)。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刘艳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高文、赵旭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纪娟、剑桥大学费茲威廉博物馆James Lin博士和大英博物馆刘睿良博士及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杨军昌教授和材料学院硕士杜东林为共同作者。

该文对陕西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金饰的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和文化意涵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其核心的技术特征,为探讨其产地来源问题提供科学佐证。多元无损分析的结果显示,塔儿坡水滴纹金花泡等金饰采用模压成形,部分以扭丝和金珠作为装饰,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塔儿坡金饰的金属成份为高达99.62 wt.%的金和少量的银(高达1.77 wt.%)、铜(高达0.76 wt.%)和铁(高达0.91 wt.%)。连接区域和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成份差异,表明很可能使用了熔焊法或与基体成份相似的合金粉末焊接。塔儿坡金饰的独特之处在于花丝和珠化技术的联合使用,这两种细金工艺最早见于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并非中国固有的黄金技术。水滴纹装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其艺术风格还融合了来自中亚草原和希腊化世界的视觉元素, 体现了古代中国与域外的早期交往。以往这类异域风格的水滴纹金饰多出现在西汉诸侯王墓,被认为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舶来品,塔儿坡秦墓的考古发现,将水滴纹金花泡在关中地区的出现追溯到战国时期。塔儿坡金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其成分与中国西北的其他金器不同,也不同于地中海世界和近东地区。通过对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全面检视,可推断塔儿坡秦墓金饰应为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制作,而且战国时期的秦国工匠在促进中国北方诸国、游牧邻国和更广阔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史前丝绸之路/草原之路和多元文明互动的认知。

本研究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安—雅典”丝绸之路沿线汉代金银器的考古学研究”(21XKG005)资助,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刘艳博士的系列研究及论文都是围绕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金银器的技术创新与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明互鉴相关问题展开,未来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并产出系列研究成果。

(撰文:刘艳 审核:程圩、杨军昌)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