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友谊文化沙龙(第16期)暨“秦岭有约”文化遗产学术讲堂(第4讲)

2025年09月19日   作者:   点击:

2025年9月17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文化沙龙(第16期)暨“秦岭有约”文化遗产学术讲堂(第4讲)在我校长安校区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举办,吸引了校内众多师生到场参与。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董文强对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卜凡兴副研究员、韩婧副研究员、程远博士、王璐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四位青年学者参观实验室,系统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及近年核心研究成果,为后续学术分享奠定了基础。

讲座由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曹颐戬主持,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的五位青年学者带来精彩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卜凡兴副研究员率先开讲,以《文物保护纳米新材料:从本体防护到环境控制》为题,阐述了团队在石窟防风化加固、纸质文物脱酸加固及环境控制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他重点围绕杂化硅氧烷低聚物、磷酸钙低聚物、介孔MOFs等新型材料的设计合成,解析了材料介微结构与文物的交互作用对保护性能的影响,为文物劣化问题提供了新材料解决方案。

随后,上海大学韩婧副研究员以《传世漆器表面老化机理研究进展和挑战》作报告。她指出漆器作为东亚及东南亚古代重要器物与海外珍贵藏品,对光照极为敏感,光照引发的外观与性能变化给保护展示带来巨大挑战。报告深入探究了漆面老化过程中的形貌、成分演变规律,同时分享了团队在漆工艺科技考古领域的最新突破。

上海大学程远博士聚焦《人工智能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结合自身长时序影像处理研究经验,详解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价值:深度学习模型可自动提取石质文物风化、裂隙等病害特征,机器学习算法能从环境与检测数据中分析保存状态,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支持。她提出,未来需深化专业知识与智能算法融合,构建人机协同保护新模式。

我院曹颐戬副教授以《17世纪石质古建筑修复案例——从实验室材料研发到工程应用》为题分享国际合作成果。针对意大利威尼斯 Chiesa degli Scalzi 教堂修缮工程对长效加固技术方案的需求,依托国家级项目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联合意大利文物保护学者、文物修复师,开发了纳米SiO2-四乙氧基硅烷复合敷贴加固工艺,突破“加固强度与渗透深度不可兼得”的技术瓶颈,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古教堂修缮。

最后,我院夏琦兴副教授带来《不同腐蚀环境下青铜器锈层的腐蚀行为比较研究》。以3.5 wt.%氯化钠溶液(模拟粉状锈)与西安关中考古土壤浸出液(模拟普通锈)为介质,通过多尺度表征与性能评价发现:Cl⁻会加速生成疏松粉状锈,而土壤环境中形成的致密锈层可提升耐蚀性1~2个数量级,但外部Cl⁻渗入会削弱其防护效能,为青铜器针对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次活动汇聚两校文物保护领域核心青年力量,涵盖石质、金属、漆器、纸质等多类文物的保护研究,既展现了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成果,也彰显了跨校协同、国际合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文物总师型”人才培养注入了学术养分与实践经验。立足学校“一十百千”发展目标,我院将持续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助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本次讲座由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主办。

撰文/摄影:王萌

审核:程圩、石建刚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