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25日,文化遗产交叉学科2025国际论坛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2025年大会在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成功举办。会议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考古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共同承办。
会议邀请了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波兰华沙理工大学教授Mikolaj Szafran,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荣誉教授、意大利胶体和界面科学中心主任Piero Baglioni,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索邦大学教授Philippe Walter,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副校长Andrey Ivanov,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系主任Kasymova Dinara Tugelbekovna,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地球科学与地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科学中心主任Mara Camaiti,和来自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唐西市博物馆等50余家高校、文博机构及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未来”主题展开最新成果分享与交流。

会议正式开始前,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在西工大国际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会见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副校长Andrey Ivanov。吕卫东首先对Andrey Ivanov副校长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西北工业大学愿与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Andrey Ivanov对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致以诚挚感谢。他强调,西北工业大学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希望与西北工业大学深化务实协作,重点推进双学位联合培养、师生互访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区域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开幕式期间,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副校长Andrey Ivanov、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钱继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铁付德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与人文社科处处长李蕴、国际合作处涉外办学与联盟科科长张宇等出席。

吕卫东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宗旨。他指出,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国际平台。近年来,联盟在省文物局指导下取得显著成果。本次会议以“AI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未来”为主题,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切实履行轮值主席单位职责,持续深化联盟合作,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贡献“西工大力量”。

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副校长Andrey Ivanov作为联盟新增入盟单位代表发言,他感谢大会主办方邀请及西北工业大学此前合作支持。他指出,该校是哈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理工院校,虽以交通工程、通信技术及物流管理为特色,但重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希望借助加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的契机,构建哈中及亚欧文保合作桥,助力全球文保发展。

钱继奎代表陕西省文物局发表讲话。他指出,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始终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工作,取得国际业界广泛好评。他表示,西北工业大学近年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成果颇丰。他希望,此次论坛通过专家们的专业交流,能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研究范式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内涵。

铁付德代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讲话,他指出,要发挥理工科前沿技术优势,从材料科学研究文物衰变机理,用智能传感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提升传统文保模式现代化水平;要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技术标准对接互认、复合型人才培养”三大重点工作,整合国际智慧资源,守护人类文明瑰宝。

开幕式由“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秘书长、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主任董文强主持。

开幕式上,联盟为22家新增理事单位授牌,并聘任新增非常任执行理事、副秘书长。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已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重要平台。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

交叉学科论坛环节,中外专家围绕“AI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核心,聚焦学科交叉与技术应用展开深入交流。上午的论坛报告由铁付德副理事长主持,波兰华沙理工大学Mikolaj Szafran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Piero Baglioni教授、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Kasymova Dinara Tugelbekovna副教授、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Zmudzinski Mateusz教授、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地球科学与地球资源研究所Mara Camaiti研究员、重庆大学仉文岗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古迹与艺术品保护中的化学》《文化遗产保护先进材料》《人工智能作为保护和促进文化遗产的工具》《罗马帝国时期巴尔干半岛上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人工智能:并行或趋同研究》及《大足石刻砂岩水、盐、生物病害特性研究与时效劣化模型构建》的精彩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下午的论坛报告由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黄姗和石建刚副教授主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程圩开场致辞。


索邦大学Philippe Walter教授首先开讲,带来题为“化学分析和人工智能在绘画表征中的应用”的报告(线上参会)。随后,西安理工大学朱才辉教授、河南大学张建伟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瑞教授、云冈研究院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乔尚孝秘书长、西北工业大学樊慧庆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卢俊龙教授、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苗元耀高级工程师、陕西师范大学孙增国副教授、山东航空学院张雪凝副教授、西京学院吴思睿副教授、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何振贵、陕西天度云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王俊、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涂亚君、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张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马星孟等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病害治理、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研究等方面进行报告及讨论。报告内容不仅覆盖了文化遗产领域从技术应用到价值挖掘的多元议题,更汇聚了高校、文博机构和企业的多方科研与实践经验,为现场嘉宾呈现了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前沿动态。


会议期间,“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2025年执行理事会于10月24日上午在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会议室召开,就联盟组织机构调整、新增非常任执行理事单位等多项议题展开讨论。10月25日,与会专家学者调研陕西考古博物馆和大唐西市博物馆。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度融合,有效增强了联盟国际合作的凝聚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联盟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一十百千”发展目标,重点开展国际协同攻关、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 辑:王 萌
初 审:孙旋璐
二 审:石建刚
终 审:程 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