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陕西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2021年12月08日   作者:   点击:

陕西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12月8日,在陕西省文物局召开的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会议上,局长罗文利作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报告,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 安排部署了“十四五”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任务。


36E16

 

“十三五”期间,全省文物系统坚持科技保护核心理念,创新科技保护合作模式,大力实施科研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并取得新的成效,部分工作属全国首创。

 

3D9C1


一是科技保护合作格局不断扩大,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联盟成员单位发表专著及论文720余篇。获得文物科技保护知识产权或专利达到100余项,比“十二五”增长超过70%。省文物局首倡并联合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是首个大区域文物保护修复合作联盟,在渭南市举办了首届工匠联盟技能大赛,5省区的140多名选手参赛,其中近40名选手获奖。

二是重大科研课题顺利实施,全省科研工作者开展文物科技保护课题(项目)15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6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是由西北大学孙满利教授主持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铁研究员主持的“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临时固型提取保护技术及应用”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点此图片回顾)

 

获得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奖2项,获得省级政府科学技术奖6项。完成制订文物标准10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8项)。由西北大学编制的国际上唯一的《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设计规范》,成果广泛应用于甘肃、新疆等多个省(区)11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陕西师范大学承担的课题“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由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为我国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由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大学共同承担的 “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基地和壁画保护修复基地分别承担的 “保护材料与工艺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示范”和“新型纳米材料在馆藏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等课题均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四是科技手段持续助力文物保护,科技手段助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取得丰硕成果,实施90余项修复项目,其中,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承担的“扬州隋炀帝萧皇后墓出土冠饰保护修复项目”,被评为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担的“石质甲胄修复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的“李倕墓出土冠饰室内清理及复原项目”“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发掘现场保护及实验室考古项目”“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和玉鞋的实验室考古及复原项目”先后获得“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点此图片回顾)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持续发展,我省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和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集成了省内10多家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数据,为有效解决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和风险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也取得重要成效,先后完成的40余处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测绘,为我省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的120余处省级文保单位(170多个点)测绘工作,为推动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创造了条件。

五是智慧博物馆建设卓有成效,活化利用取得突破。截止目前,我省数字博物馆与120多个国家及地区、3400余个博物馆实现了连接,PC端和移动端点击数量突破300多万人次;建成上线140余家博物馆虚拟现实馆,观众体验超过600多万人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了全国首个博物馆公共卫生防疫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为博物馆在疫情条件下开放提供了科技支持,其成果获“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优秀奖”。省文物局支持与陕西移动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基于5G网络的“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微信端开发“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以及“丝绸之路特色文物虚拟展示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等文物科技创新展示利用项目,赋能文物“活”起来,推动了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


(点此图片回顾)


六是科技保护国际合作日益紧密,推广陕西文物科技保护理念,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出“陕西声音”。省文物局及直属单位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家有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达70余项,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近20个。“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等2个项目荣获海外传播杰出案例“海帆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法国合作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茂陵石刻项目,以及与新加坡合作的文物修复项目进展顺利。


 (点此图片回顾)


“十四五”全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要坚持“一核两战略,三新四突破”,即,牢固树立科技保护核心意识,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项目引领战略,贯彻文物保护新理念、构建科技支撑新格局、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着力实现科研平台有突破、体制机制有突破、开放合作有突破、保护成果有突破,彰显陕西文物科技保护的担当和使命。

1、强化基础,重点突破,推动文物保护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基础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科技保护质量;建设预防性保护标准体系,提升预防性保护科技水平。

2、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推动科技保护工作创新发展。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领带动科技保护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促进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加强文物保护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努力提升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影响力。

3、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建设高质素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人才智库,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着力改善用人环境,使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加强科研绩效管理,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精准发力;扎实推广成果应用,促进产学研用良性循环。

4、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障科技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圧实责任,强化担当;尊重人才,做好服务;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四要加强管理,严格监督。

 

37BBF


转载至: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关闭

版权所有 ©2021-2023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