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究院赵晓星教授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类节目《考古公开课》的录制,以“餐具里的饮食文化”为主题,带领全国观众穿越时空长廊,解码敦煌石窟中的盛唐饮食文化。节目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彰显了我院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节目中,赵晓星教授以敦煌壁画中的宴饮场景为线索,主要从宴饮名称的传承、规模与功能的分化、婚礼场景中的礼制与习俗、席间娱乐活动等方面,揭示了唐代饮食文化的多元性与传承性。例如榆林窟第25窟“汉藏通婚图”中的藏汉交融的服饰,展现了唐代“入夫婚”习俗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图景;莫高窟第474窟的“婚宴图”体现当时“男女对坐”的礼制;莫高窟第9窟的“奠雁礼图”中户外搭建人字形帐篷举行婚礼的细节延续至近现代。敦煌文献记载有“局”“席”“看”“顿”等不同的饮宴名称,而“饭局”“吃席”这些说法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唐代饮宴规模与功能的多层次体系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交礼仪。

近年来,我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总师育人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理工人文深度融合优势,系统推进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查-价值阐释-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在文物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随着《考古公开课》特别节目的热播,我院将持续推进“名课出圈”计划,让更多的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在新时代绽放文化传承的新活力。
(审核:程圩、石建刚)